今天帶著愉快、上進的心情去請教老師考古題.
我原本來以為是我自己不用功, 該讀的地方沒有讀到...
結果, 居然跟我說:
"這些都是在課本上的呀!!"
ㄟ...經過老師快速地翻了一下課本, 果然~~~
「範圍之外」!
嗯.....只好裝做很纏愧的表情..
是怎樣?
明明就有公告範圍, 偏偏要出範圍外的東西嗎?
那就直說整本書嘛...何必要搞這招?
以為這樣出題很跩, 可以考倒很多人唷!?
幸好這個公告不是契約, 否則一定告到你倒!
死騙子! (氣~~憤怒~~~)
P.S. 只能哀怨地承認: 這是考生的悲哀~~~~
2005-04-26
2005-04-24
甜甜圈(Donut ?)重新定義---統一多拿滋
去年秋末,統一多拿滋掀起台灣甜甜圈旋風,意外創造出台灣的甜甜圈人口,甚至衍生顧客排隊七小時,只為買甜甜圈的市場奇景。
「我們賣的不只是甜甜圈,而是一個主題。」統一多拿滋總經理林盟欽說。林盟欽透露,「為了消費者覺得很好吃的那一口,我們要做很多投資。」為了生產出特別口味的甜甜圈,統一多拿滋不惜斥鉅資在廚房設備上。以紐約?紐約門市為例,一千萬元的門市投資,廚房就占了五百萬元。這比率遠高於一般餐廳的廚房設備占總投資額二○%。
多拿滋的甜甜圈,是有「秘方」的。用七種基本款,搭配不同配料與製程,變出五十種口味,並產生特別口感。連糖膜技術也是一項商業機密,糖放進水裡的溫度必須調配得剛剛好,才能達到要求的糖水濃稠度。如果溫度不對,調出來的會是白色而非透明的糖霜。
下鍋時間也是以秒計算。不同甜甜圈的油炸時間不同、單面炸完翻面的時間也不同。為了精準控制甜甜圈油炸時間,也為簡化作業模式,廚房每個炸鍋都有計時器。入炸鍋時同步設定好計時器,要翻面繼續油炸,和炸好的叫聲都不同。
---摘錄自《商業周刊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多拿滋,會不會成會下一個蛋塔現象的加班人?不過,我認為蛋塔已經可以被直覺為肯德基就某個角度而言,是成功的!(蛋塔是由肯德基所帶起的風潮)。不過,從統一的經營上看來,對於多拿滋的研發,並不下於一般所謂的高科技產業,它對於口味的挑剔已經到了超高精準的地步,若真持續以這樣個態度經營這個產品,相信會是一家永續的品牌,而風潮,才會是永遠的。
不過,雖然台灣傳統的甜甜圈在英譯上是Donut,但是其口味與美式的Donut截然不同。硬要說,只有長相...相似罷了。
甜甜圈炸起來比較鬆軟,那一圈麵包內空隙較大(密度很低),沾上糖粉之後,就是小點心。不過,要以甜甜圈吃飽,是很難的一件事!
Dount,雖也是圓圓的一圈,但是它的密度比較高,是很扎實的一圈麵包,當然重量也比較重。它上面可以加上糖粉、巧克力、奶油、水果...等等,口味比較多樣(因為它比較扎實,可以撐的起那些配料)。美國家庭可以將這個是為早餐的一部份,因為...是可以吃飽的。
Dount現象,我的觀點認為是因為這種東西很少見,如過往的蛋塔一般,所以一開始時會引起廣大的迴響、抄襲、弄得處處都在賣Donut。不過,當社會大眾開始如美國家庭一般習慣到只認為是「麵包的一種」時,一切就回復正常了。畢竟,它真的只是一種麵包!
引起好奇,是一種推銷的手段。
統一企圖將多拿滋做成一種主題,類似他們操作StarBucks的手法。不過,我卻不認為有機可循。
StarBucks是基於「咖啡文化」而成功的,「咖啡文化」是個本來就普及於世界上許多文明國家。「咖啡文化」中有許多的延伸,像是:文藝、音樂、美術、商業...,等等。我們幾乎可以說「咖啡文化」之於西方文化如同「茶文化」之於東方文化。
但是怎麼樣也找不到「麵包文化」所代表的意義。而這也就是多拿滋生命週期結束的原因。
有文化的地方,才有商機。要創造文化,得先砸下銀子;縱使砸下銀子,也不一定可以創造文化!
「我們賣的不只是甜甜圈,而是一個主題。」統一多拿滋總經理林盟欽說。林盟欽透露,「為了消費者覺得很好吃的那一口,我們要做很多投資。」為了生產出特別口味的甜甜圈,統一多拿滋不惜斥鉅資在廚房設備上。以紐約?紐約門市為例,一千萬元的門市投資,廚房就占了五百萬元。這比率遠高於一般餐廳的廚房設備占總投資額二○%。
多拿滋的甜甜圈,是有「秘方」的。用七種基本款,搭配不同配料與製程,變出五十種口味,並產生特別口感。連糖膜技術也是一項商業機密,糖放進水裡的溫度必須調配得剛剛好,才能達到要求的糖水濃稠度。如果溫度不對,調出來的會是白色而非透明的糖霜。
下鍋時間也是以秒計算。不同甜甜圈的油炸時間不同、單面炸完翻面的時間也不同。為了精準控制甜甜圈油炸時間,也為簡化作業模式,廚房每個炸鍋都有計時器。入炸鍋時同步設定好計時器,要翻面繼續油炸,和炸好的叫聲都不同。
---摘錄自《商業周刊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多拿滋,會不會成會下一個蛋塔現象的加班人?不過,我認為蛋塔已經可以被直覺為肯德基就某個角度而言,是成功的!(蛋塔是由肯德基所帶起的風潮)。不過,從統一的經營上看來,對於多拿滋的研發,並不下於一般所謂的高科技產業,它對於口味的挑剔已經到了超高精準的地步,若真持續以這樣個態度經營這個產品,相信會是一家永續的品牌,而風潮,才會是永遠的。
不過,雖然台灣傳統的甜甜圈在英譯上是Donut,但是其口味與美式的Donut截然不同。硬要說,只有長相...相似罷了。
甜甜圈炸起來比較鬆軟,那一圈麵包內空隙較大(密度很低),沾上糖粉之後,就是小點心。不過,要以甜甜圈吃飽,是很難的一件事!
Dount,雖也是圓圓的一圈,但是它的密度比較高,是很扎實的一圈麵包,當然重量也比較重。它上面可以加上糖粉、巧克力、奶油、水果...等等,口味比較多樣(因為它比較扎實,可以撐的起那些配料)。美國家庭可以將這個是為早餐的一部份,因為...是可以吃飽的。
Dount現象,我的觀點認為是因為這種東西很少見,如過往的蛋塔一般,所以一開始時會引起廣大的迴響、抄襲、弄得處處都在賣Donut。不過,當社會大眾開始如美國家庭一般習慣到只認為是「麵包的一種」時,一切就回復正常了。畢竟,它真的只是一種麵包!
引起好奇,是一種推銷的手段。
統一企圖將多拿滋做成一種主題,類似他們操作StarBucks的手法。不過,我卻不認為有機可循。
StarBucks是基於「咖啡文化」而成功的,「咖啡文化」是個本來就普及於世界上許多文明國家。「咖啡文化」中有許多的延伸,像是:文藝、音樂、美術、商業...,等等。我們幾乎可以說「咖啡文化」之於西方文化如同「茶文化」之於東方文化。
但是怎麼樣也找不到「麵包文化」所代表的意義。而這也就是多拿滋生命週期結束的原因。
有文化的地方,才有商機。要創造文化,得先砸下銀子;縱使砸下銀子,也不一定可以創造文化!
杜邦在中國上了一堂震撼教育課
「在杜邦(DuPont),所有的事都有一個經驗教訓。」公司成立逾兩百年的杜邦,歷經過各式危機處理後,去年卻在中國狠狠地學到全新「經驗值」。
負責危機處理的杜邦全球副總裁范凱琳〈Kathleen H. Forte〉接受《商業周刊》獨家專訪被問到這次事件時,沉默了大約兩秒,歸納出這次事件的經驗值是:「你永遠不能去預期〈事情〉會怎麼演變。」
---摘錄自《商業周刊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DuPont集團,是個如Ford一樣有著歷史的巨人,他們的經驗、能力大多都遠遠在一般的企業、個人之上。很難想像這樣的巨人也會有被重擊的一刻!
DuPont會遇到挫折,雖不致死,但它的經驗告訴我們,如商周上所說:
「當賀利得首度接受中國人民日報專訪時,針對中美兩國消費者在該事件上反應不一時,曾試著回答:「我認為,我們對美國消費者比較熟悉。」言下之意,杜邦學到了不能只從美國看世界。台灣和印度的被迫遷廠事件和大陸的特氟龍事件,都一再讓身經百戰的兩百年跨國老店杜邦學到,即便是市場趨向全球化,但跨進另一個國界,很多經驗都必須歸零。」
「全球化Globalization」已慢慢地不是一個新名詞了,而是一個如IT(Information Technonoly)、IA(Intelligent Appliances, 智能家電) 一樣是個鈤常生活中會遇到的了。若沒有習慣它,是否意味著會慢慢地脫節呢?
要如何習慣「全球化」也許就跟要如何「悟道」...一樣難吧!
負責危機處理的杜邦全球副總裁范凱琳〈Kathleen H. Forte〉接受《商業周刊》獨家專訪被問到這次事件時,沉默了大約兩秒,歸納出這次事件的經驗值是:「你永遠不能去預期〈事情〉會怎麼演變。」
---摘錄自《商業周刊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DuPont集團,是個如Ford一樣有著歷史的巨人,他們的經驗、能力大多都遠遠在一般的企業、個人之上。很難想像這樣的巨人也會有被重擊的一刻!
DuPont會遇到挫折,雖不致死,但它的經驗告訴我們,如商周上所說:
「當賀利得首度接受中國人民日報專訪時,針對中美兩國消費者在該事件上反應不一時,曾試著回答:「我認為,我們對美國消費者比較熟悉。」言下之意,杜邦學到了不能只從美國看世界。台灣和印度的被迫遷廠事件和大陸的特氟龍事件,都一再讓身經百戰的兩百年跨國老店杜邦學到,即便是市場趨向全球化,但跨進另一個國界,很多經驗都必須歸零。」
「全球化Globalization」已慢慢地不是一個新名詞了,而是一個如IT(Information Technonoly)、IA(Intelligent Appliances, 智能家電) 一樣是個鈤常生活中會遇到的了。若沒有習慣它,是否意味著會慢慢地脫節呢?
要如何習慣「全球化」也許就跟要如何「悟道」...一樣難吧!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