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,走過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,退休後用心體會世界風經融暴後的台灣。
他的話,頗有感慨,值得省思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以下原文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日前和一位台灣工業界的老兵聊了一陣子時事,老兵說….
當年臺灣創造出經濟奇蹟,人工短缺,工資不斷提高,工人加班意願不高,倒是工廠旁邊的海鮮攤吸引了不少來喝酒划拳的工人;政府不得已引進外勞,好延續台灣經濟發展;我就用過馬勞、菲勞和泰勞;當時我以為臺灣地位,有如英國之於歐陸,日本之於大陸。
當時的李登輝時代的經濟部,在每一個產業都派有專人直接聯繫,看各產業有什麼地方需要政府來幫忙解決,當時我參加的是化纖組,資金、技術都準備好了,廠地政府也允諾撥用台糖閒置土地,眼看著台灣經濟即將再創高峰!
然後台灣變天了,真的變天了!
臺灣開始文革了,「幸福經濟」取代了「經濟成長」。
阿扁奪得政權以後,立刻請張景森(註)來主持經建會。
張景森一到任就公開說:「我來經建會是來踩煞車的(不是來發展經濟的!),臺灣已經過度開發了」。
李登輝時代的經建規劃立即完全停止。
那群企業家,原本早已募集好資金,規劃好建廠計畫,只好被迫背井離鄉,遠渡重洋去大陸,甚至馬來向亞自謀生路去了(幫外國人創造就業機會!)。
於是人民習於享受前人經建果實,反工商抗爭成主流,人人要做「社會良心」。
議員助理,走街幾年,抗爭參與,成為重要政治履歷,接著文革十年。
近來美國東西兩岸都見不到臺灣遊客,導遊說以前台客很多,這些年很少了,這一車就只有你們三個,其它都是大陸來的。(兩岸的消長,導遊可是看得清清楚楚啊!)
新聞播報充斥竹著林七賢;高學歷者急流勇退,下鄉種有機蕃茄去;沒有竹林的則退到街頭,搞手工業;提倡樂活、慢活者為人所景仰,一片末世景象。
當年我是在「工業救國」的口號下進入,現在誰還提「工業救國」,必被當成污染寶島的人民公敵而鬥之。
因為台灣22K低薪,馬英九被照三餐罵無能,外加早晚點及宵夜場。
不過平心而論這也不能全怪馬英九,台灣人民已經做了選擇:要賞水鳥,不要工業;要蓋民宿,不要工廠;邱毅曾說他們高雄這十年來沒有一件新廠「環評」過關。
「人力的價值」也是要遵守市場機制;舊廠被迫關廠,新廠在環保百般刁難之下讓人知難而退;結果工人太多,工廠太少,供過於求的工人還想加薪,豈不是緣木求魚?
沒想到台灣的文革是如此深廣。臺灣的未來可能是貧困的,地位是像古巴之於美國,還是像澎湖蘭嶼之於臺灣,大陸文革過了,臺灣文革似乎還是方興未艾!
唉!什麼時候台灣可以再回到工業化、國際化的老路,而不是手工化、本土化(在美國,那是印第安保留區提倡的),
我們的經濟已經很糟了,不要奢望鄰國會看得起窮憐居,也不要奢望國人雖窮仍很有志氣(人窮志哪會不短?)。
少年ㄝ!別再被壞心眼的政客唬弄做傻事了,馬英九真的是要救台灣經濟的,別又要污衊他賣台了!
(註)張景森 - 主要經歷
博士畢業即進入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任職,
1992年任副教授。
1993年為陳水扁撰寫“市政白皮書”,
陳水扁當選臺北市長後,任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局長,兼任臺北縣都市發展委員會委員。
2000年起任“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”,到2008年阿扁下台為止。
Star 2014/3/26